地圖檢視

經典來自何處?

六祖大師法寶壇經

唐朝建都長安(今西安),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》,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,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。

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 〈合刊版〉

開元釋教錄》載為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,曹魏嘉平四年,簡稱魏譯。《出三藏記集》記載西晉竺法護譯「無量壽經二卷」、佛陀跋陀羅寶雲於劉宋永初二年共譯「新無量壽經二卷」。釋德安據其語言學研究,考訂現存本《無量壽經》是竺法護所譯出。此版本流通最廣,民國時期的淨土宗僧人釋印光稱「現皆受持此經」。

大悲懺儀軌(經摺版)

北宋 四明尊者 (今寧波)。北宋天台宗僧(西元 960~1028 年)。四明(浙江鄞縣)人,俗姓金。字約言。七歲喪母,遂發願出家,依汴京太平興國寺洪選法師出家。十五歲受具足戒,專究律典。廿歲,從寶雲義通法師學天台教典,甫經一月,便能自講心經。未久,名撼四方,淨侶雲集。宋太宗淳化二年(西元991年),出主乾符寺。至道元年(西元995年),進住四明山保恩院;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西元1009年),保恩院重建完成,三年受敕額「延慶寺」,師於此專事懺講四十餘年,學徒遍於東南,使天台宗蔚然中興。大中祥符六年(西元 1013 年),創設念佛施戒會,結合僧俗男女一萬人,同修念佛、發菩提心,求生淨土。

  • 與法相會_線上展覽條目集合

    將「與法相會~法鼓山線上經書」於線上展覽室展出,提供多元媒體不同的恭閱方式,展現現代、活潑的與法相會。
  •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總壇輔助儀軌

    法鼓山啟建的大悲心水陸法會,共有十一壇佛事。而其中位居樞紐,統攝整體法會的道場,即是總壇。水陸法會期間,總壇內容除了依《水陸儀軌會本》行禮如儀外,還有禮《慈悲三昧水懺》、恭誦《梵網經.心地品》卷下及設有總壇概說講座。 總壇的佛事,上則恭敬奉供四聖,下則平等普度六凡,進而祈求現世親屬吉祥安樂,先靈亡眷往生淨土。這場佛事,集祈福、薦亡、財施、法施於一爐,因此功德非常殊勝! 總壇的儀軌,組織嚴密,次序井然,可略述如下: .啟壇結界: 壇場初啟,三寶聖眾將臨,因此禮請龍天護法衛護壇場,誦咒結界,並以咒水灑淨,使道場上下四方嚴淨,與會大眾身心光潔。 .輸誠懸幡: 奉請使者分送邀請書,並升揚寶幡,以廣邀十方法界四聖六凡,來赴勝會。 .奉請上堂: 恭請三寶、護法諸天、神王等「上堂」聖賢,降臨法會。 .奉供上堂: 敬獻香、花、燈、食、寶、法,以此「六塵妙供」供養三寶聖賢。 .乞攝儀則: 先代惡趣眾生,發露懺除罪障,進乞地藏菩薩,普攝群迷,令其皆得赴會,受供聞法,永脫幽途。 .奉請下堂: 奉請水、陸、空所有「下堂」六道眾生,承佛威光,來赴法會,清淨三業。 .授幽冥戒: 為六道幽冥眾生說法,使其懺悔發願,進而秉受菩薩淨戒,行菩薩道,永為佛種。 .奉供下堂: 以香、花、燈、食、寶、法等六種妙供,施食法味,普遍供養六道群靈,令皆飽滿。 .上圓滿供: 平等普供上、下堂一切聖凡,普願法界眾生,同證真常。 .燒圓滿香: 為六道群靈開示法要,指歸極樂,教以念佛法門,以此求生淨土,出離苦海。 .送聖法儀: 水陸普度勝會圓滿,大眾一心念佛,奉送上堂四聖齊登雲路,下堂六凡咸生淨土。 細觀「總壇」佛事儀文,除蘊攝天台理事懺法的精神之外,還涵括了佛法三藏的深妙義理。而戒律與淨土的闡揚,禪觀、教理、真言的相互運用,更圓具了接引各種根器的法門。可見,水陸法會不但有普度的功能,更有幫助與會信眾自我修行的作用。
  •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

    《六祖壇經》,亦稱《壇經》、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、《六祖法寶記》,全稱《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,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》,是佛教禪宗六祖惠能說,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。 《六祖壇經》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,內容豐富,文字通俗,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。最早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,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》。 《六祖壇經》可分三部份,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「摩訶般若波羅蜜法」。第二部分,回曹溪山後,傳授「無相戒」,故法海於書名補上「兼授無相戒」。這時《壇經》開始外傳。第三部分,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。
  • 金山御製梁皇寶懺

    慈悲道場懺法,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,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其髮妻郗皇后所作,故俗稱《梁皇寶懺》、《梁皇懺》,有「懺王」的美稱。其中根據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、《三千佛懺》等佛經中抄錄的1275佛號而編成,共計兩千多次禮佛,能與冤親債主解怨釋結,祈求陽世檀越除病消災,號稱「懺法之王」。懺文說「慈悲道場」四字乃彌勒菩薩夢中顯聖傳授而得。 南朝天監年間,梁武帝邀高僧將文宣王蕭子良撰的二十卷《淨住子淨行法門》(簡稱《淨住子》)刪繁去蕪,採集諸經妙語,編成十卷悔文,總列四十品章。 卷一:皈依,斷疑,懺悔 卷二: 發菩提心,發別願,發回向心 卷三 :顯果報 卷四 :顯果報 卷五 :解冤釋結(六親怨懟) 卷六 :解冤釋結(一切眾生) 卷七 :自慶,警緣三寶 卷八至卷十: 為四生六道拜懺
  • 梵網經菩薩戒本

    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》,收於大正藏律部,藏譯本是從漢語轉譯。其下卷又稱為《梵網菩薩戒經》、《菩薩波羅提木叉經》、《菩薩心地戒本》,為漢傳佛教菩薩戒所據法本之一。經序說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》為鳩摩羅什所譯,然其流傳史實不詳。 許多佛教學者認為此經可能為為5世紀中於漢地所造。本經上卷風格似《華嚴經》,下卷為教示戒律的戒本,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及應受持之十重四十八輕戒相。 上卷為釋迦佛於第四禪天普接大眾,使歸蓮華藏世界之紫金剛光明宮中,向臺上盧舍那佛請問菩薩之行因,盧舍那佛乃對千百之釋迦廣說十發趣心、十長養心、十金剛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門。 下卷則論及菩薩戒,列舉十重禁戒、四十八輕戒;係釋迦佛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之菩提樹下所揭示。爲常用的菩薩戒本之一。
Browse all
下一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