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三昧水懺法 (上中下合訂本)

條目

標題

慈悲三昧水懺法 (上中下合訂本)

描述

在通行的多部懺法之中,《慈悲三昧水懺》內容說明各種罪過可能發生的果報,更揭示眾生罪業產生的原因,期使眾生不再造作種種的業因。跨越千年時空,《水懺》舉出的種種罪相, 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。 展開懺本,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。 坦承過失之後,帶著清凈身心領納清涼法水, 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。

《水懺》全名《慈悲三昧水懺法》,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,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,濯凈宿世怨業,因感其殊勝而作懺,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。此懺一出,便盛行千年不退,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修禮懺,或自修懺悔,或用以共修、超薦累世怨親眷屬,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。

「洗滌罪垢」為各個懺法之共同功效,但三昧水懺法會特以三昧水洗去宿世怨仇為特色,法會的儀軌內容為唱讚、誦懺文、禮拜諸佛等,在發心禮佛洗罪之前,一定要誠意正心,虔誠恭敬,懇請十方諸佛,一切賢聖,為自己洗心革面作垂鑑,方能洗滌罪垢。

《水懺》以懺悔煩惱、業、果報三障為主軸,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詳列出種種罪障,引領禮懺大眾逐一懺悔,並發願不再犯;特別的是,懺文還先提醒我們該用什麽心態來懺悔,即便我們起初生不起慚愧心、懺悔心,也很容易隨著懺文的引導,發起懺悔三障的深心。

(部分摘錄自〈人生雜誌〉)

主題

與法相會:法鼓山電子經書
懺本
關鍵字:水懺,懺悔法門,儀軌,法鼓山

創建者

唐悟達國師知玄

時空範圍

唐朝

格式

面數:266
國語注音
電子紙張
原書高廣數值: 28*11.5cm

原版本為

原書經摺本(含頁首4頁圖文)

替代標題

水懺

貢獻者

法鼓山

語言

中文

出版者

法鼓山

類型

文字

有版本為

線上恭閱多媒體版

條目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