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在一般大型法會的最後,通常會施放焰口來圓滿這場法會,主要的施食超度對象為鬼道眾生,也是做為對亡者超薦的佛事之一。
施食法本的由來,緣起於佛陀時代。有一天阿難在林間樹下修習禪定時,有一個名叫焰口的餓鬼告訴阿難,三天之後阿難壽命終了也會墮入餓鬼道。阿難聽了很害怕,向佛陀請示解決方法,於是佛陀便開示此一施食經咒與救度方法。
除了施食,解除餓鬼的饑餓之外,最重要的目的,是為他們說法,使他們不再造罪受苦,早日脫離苦趣,成就菩提。
-
自犀牛身上取下後未曾加工的犀牛角,保持原有型態,自底面看,可知為實心的組織;犀牛角與牛羊的角不同,是皮膚的衍生物,如同人的指甲一樣,以角質類的成分居多。古代除中藥的藥用用途外,工藝上大多取其原形,挖空做成杯、觥之類的器形。
-
全器切取犀牛角雕製而成,侈口,深壁,腹部窄瘦,平底,剖面略呈橢圓形;器上部色呈淺褐,中段以下呈深褐近黑色。器外壁高浮雕仙山樓閣與人物,窄邊浮雕高大喬木,樹幹高突,一窄側有兩株粗幹,另一窄側僅一較細的樹幹,兩粗幹略示為器之鋬。器之寬面有數隻蝙蝠穿梭於樹叢中。人物分做四組,共六老六僮,一寬面近口緣有二老邊談邊行向前方樓閣,一僮回身前導,一僮雙手捧卷軸隨侍於後;其左下方近底緣部位有一老策杖過小石板橋,一僮捧物隨侍;此僮身後隔一樹則見另一僮抱琴反向而行,其前方一策杖老者行於兩株高高突起的樹下;另一寬面中央偏左下方有二老立於觀景台上,一柱杖,一背手而立,一僮捧書函隨侍於旁,下方另有一僮捧盤向前方上行,盤中置三果。口緣內壁浮雕雲龍紋,較尖之端飾高浮雕正龍紋,另一端飾淺浮雕行龍紋,爪有五指。木座兩層,上層飾長形鏤空蕉葉紋,以穩固窄瘦的杯足;下層四足帶托泥,束腰浮雕如意雲首紋。
-
倒三角形杯,外壁浮雕折枝梅花、木蘭及松樹,一螭龍口啣靈芝趴於杯緣,身體延伸出杯外,對面杯緣內有一小螭龍,回首與之對望。杯底尖,如雙獸足交疊,無法立起,需置於附件之歲寒三友木座上。內壁黃籤:「碧犀角盃一件」、「碧玖拾玖號」。
-
犀角觥雕以群龍騰雲駕霧之姿,龍身雕刻細膩,栩栩如生,雲霧則用高低起浮稜線傳遞縹緲質感,全器皆可見細雕的翔龍穿梭其間,器內更見高浮雕之翔龍於雲間翻騰, 傳遞天空深邃神秘之空間感,虛實掩映與深雕淺刻間,以精湛雕工展現翔龍騰雲氣勢。器壁刻有「保年」二字篆印。
-
侈口,斜壁,高足。口沿內外以陰線刻雕飾回紋,杯腹與足淺浮雕線形卷雲紋,以高浮雕及立雕的方式在杯身上刻出螭紋,交錯盤結,把上端刻獸面紋。
-
全器切取犀牛角雕製而成,侈口,深壁,平底,通體呈暗褐色,底部呈黑色,入手極沈。器表滿雕水波紋,數舟泛於水上,其中一寬面二舟,一舟有二人划槳,另一舟一人掌舵,另一人撒網捕魚;另一寬面有三舟,一舟坐四人,另一半有矮篷,一舟一人正張帆,舟上全有矮篷覆蓋,第三舟亦張帆,另有艙篷。近器口之岸邊有一騎,一人扛旗後隨,正往城關前行;高浮雕山石樓閣錯落其間,近側邊中下方一塊山石上陰刻隸書填黑「子京秘玩」四字,並藉高突的山石與二樹幹略示其乃鋬。底部刻山石與漩渦,口緣內壁一側高浮雕四爪龍紋騰躍雲中,其對向淺刻楷書清高宗御製詩。內壁有乾隆御製詩文:「巧斲東湖景,亭臺倒影明;往來織蘭枻,迆邐帶江城;泊似楊萬里,弆傳項子京;可觀疑可步,宜畫復宜評;鮮鴆因為器,駭雞特是精;燃殊溫嶠智,獻表趙陀誠;庫置未經目,筆吟偶繾情;奚關賤難得,諛語瑞圖呈。」內壁紀年:乾隆乙未春月御題。內壁有人名款:「乾」、「隆」。
-
此套乾隆時期製作的犀角扳指(故雕111-故雕114), 原有九件,現存四件,表面皆以金、銀絲鑲嵌如蟠螭、異獸、雲紋、龍獸紋或其他幾何紋樣為裝飾,犀角深褐色為地,在金、銀絲交錯運用下,或勾勒、或交錯,或陪襯,顯得沉穩大器,每件器上皆有四個雙圈圖案,以篆書鑲嵌金絲「乾隆年製」或「乾隆御用」款。不僅材質珍貴,其嵌工精細,充分展現錯金銀工藝之美。另一套雕牙骨嵌金銀絲扳指現存八件,以相同手法金銀鑲嵌,一黑一白各有巧妙不同。這兩套扳指皆以造型特殊的紫檀套蓋盒盛裝,外觀為三連獸足,套蓋上佈滿交錯的陰刻填金蟠螭紋,蓋內為三層盒,每層裝扳指三個。扳指本身的製作及外盒的雕工與造型設計,皆展現清代雕刻、金屬鑲嵌技術與包裝藝術的特色。
-
此件犀角杯雕群仙為王母娘娘賀壽之瑤池集慶,通景構圖,浮雕、圓雕與鏤雕並用,雕眾神仙於海上仙山祝壽的場面熱鬧,刻工繁複,層疊的樹石樓閣展現空間層次,杯內口緣浮雕雲龍紋一圈,底有「大清乾隆仿古」隸書填金刻款。
-
將犀角雕成平底廣口杯。全器內緣上層雕起伏如波浪如靈芝般,器外壁雕竹根狀,故滿佈鼓起突點,底部分別延伸出竹枝、雕玉蘭花、桃枝、靈芝等紋飾,形成圈足形,器壁則枝葉相連。不同於寫實手法,此件以寫意雕刻,線條簡潔、造型優雅,就紋飾看,應有祝壽之意。
-
器作一長槎形,人物鏤空凸雕而成,人物背後枝幹上方雕一蒲蘆;人物眉目清晰,右手執如意,著大袖長袍,長髯及胸;枝幹上花卉或為梅花,或是牡丹;一隻荷花帶一大荷葉自槎內伸至口緣;槎下方近底處皆浮雕波濤紋飾。槎尾端外壁浮雕陽文篆書款識:「再來華甲子,尤通」,其下接一陽文二字篆書印,印文漫渙。槎內壁淺陰刻乾隆皇帝楷書七言詩:「照渚幸而逭溫氏,刻杯仍此遇尤家;河源自在人間世,漢使訛傳星漢槎。」淺陰刻楷書款:「乾隆壬寅御題」,下方陰刻乾卦圓印與篆書「隆」字方印。乾隆壬寅乃乾隆四十七年(1782)。這首詩文也收在《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(八)‧御製詩四集》卷九十八‧癸卯(乾隆四十八年,1783),「詠尤通刻犀角乘槎杯」條。
-
犀角質器,色深赭間蜜黃。器仿觥形,前有闊流,深長腹向下漸斂,平底。器身浮雕山林溪澗間,涼亭小橋,還有數人泛舟水面。器底雕水邊石堆小景。
-
〈犀角雕花籃〉及〈犀角雕梅樹香插〉(中雕9、中雕10),是造型罕見的犀角雕,一件雕仿竹編提籃,提把可活動,籃中探出鏤雕梅枝水仙,刻工質樸。另一件鏤雕老幹虯枝的梅樹,梅花含苞待放,樹幹中空可做香插,刀法純熟。兩件成組被置於紫檀木座上,一深一淺,是質樸與清雅兼具的陳設。
-
〈犀角雕花籃〉及〈犀角雕梅樹香插〉(中雕9、中雕10),是造型罕見的犀角雕,一件雕仿竹編提籃,提把可活動,籃中探出鏤雕梅枝水仙,刻工質樸。另一件鏤雕老幹虯枝的梅樹,梅花含苞待放,樹幹中空可做香插,刀法純熟。兩件成組被置於紫檀木座上,一深一淺,是質樸與清雅兼具的陳設。
-
全器切取犀牛角雕製而成,侈口,深壁,腹部窄瘦,平底,通體呈暗褐色,底部呈黑色。高浮雕山水人物,嶙峋山石與高大的松樹為主景,或粗或細的樹幹突出於器壁,十七個人物點綴其間,或騎馬、或書畫、或靜坐、或獨眠,橋上販夫推車而過,冠者圍桌宴享,有人倚缸豪飲,有人舉杯松下。杯之口緣有松樹枝幹沿崖壁伸向雲際,器底雕出石塊與水波,石上陰刻行楷書「文樞」款。明末清初南京地區有一位擅長犀角製器之藝匠周文樞,或以為即此器作者。然以此器紋飾、雕工言,或可更晚。
-
全器切取犀牛角雕製而成,剖面略呈橢圓形,侈口,深壁,上豐下削,平底,口緣有傷缺,呈淺褐色,口緣以下即呈深褐色,底部近於黑色。器外壁滿雕仙山樓閣,樹木錯落,得道仙眾三五成群,於仙山中談經論道;一窄側面高浮雕山石與樹木以略示出器之鋬。口緣內壁一側浮雕正龍蟠坐於浮雲間,另一側陰刻填金隸書款識:「大清乾隆仿古」六字。器底陰刻楷書清高宗御製詩文,曰:「仿古原非遠古時,宣城規製進猶遺。切磋寫出溪村景,淇澳風人喻有思。」下接楷書款:「乾隆辛丑御題」,篆書印:「古香」。乾隆辛丑即乾隆四十六年(1781),此詩亦收錄於《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(八)‧御製詩四集》卷八十一‧辛丑,「題仿古犀角盃」條。
-
全器取一犀牛角,截去尖部,掏挖內壁,雕成一片向上收捲的大荷葉,內外壁皆淺浮雕葉脈,外壁高浮雕花卉、靈芝與山石,一花枝伸入器內壁,枝頭花兩朵,一含苞,一側開,並藉高突之山石與靈芝為鋬。通體呈暗褐色,底部呈黑色。自古以來,國人即視犀牛角為珍貴的質材。降及明代,當時人除了以犀牛角作為珍貴質材外,也相當重視犀牛角的藥性。因此,以犀牛角琢製成的器皿,進而具有分辨是否有毒等一些特殊的功能,例如明晚期儒士汪道昆(1525-1593)即曾為一件用犀牛角雕成荷葉形狀的杯子撰銘:「挹甘露,注青蓮;為君壽,壽萬年。」即是用雕犀角荷葉杯斟酒祝壽,以表誠心。
-
器取一犀牛角,截去尖部,掏挖內壁,雕成一朵向上盛開的大玉蘭花,內外壁皆淺浮雕花瓣,外壁高浮雕玉蘭花葉與枝梗,並以突出於器底的枝梗繞成足,又高浮雕二枝梗為鋬。通體呈暗褐色,底部呈黑色。以朵花或葉片為形制之犀角盃,似乎盛行於明晚期,儒士汪道昆(1525-1593)《太函副墨》卷二十同時收錄了「犀葵杯銘」與「荷葉犀杯銘」,或可為證。
-
器取一犀牛角,截去尖部,掏挖內壁,略作商代銅器觥之外型,頸內縮一圈,腹部下收,高圈足,足緣側壁平直,高浮雕(幾達立雕)二蟠螭紋作器鋬,螭首面向外,兩兩相視;腹部淺刻六變形冏紋,足緣側壁與口內壁各飾一圈回紋。
-
自犀牛身上取下後未曾加工的犀牛角,保持原有型態,自底面看,可知為實心的組織;犀牛角與牛羊的角不同,是皮膚的衍生物,如同人的指甲一樣,以角質類的成分居多。古代除中藥的藥用用途外,工藝上大多取其原形,挖空做成杯、觥之類的器形。
-
器蓋與器身通體高浮雕水波紋,其間並雕以八龍戲珠紋:正背兩面紋飾相同,上端各雕一正龍,其下有一火珠,右方則有一小行龍側趨,下方各有兩行龍上仰,龍首皆朝向火珠。兩側邊飾以蔓草紋。上半器即蓋,蓋沿作蓮瓣狀,雕以折帶形細夔紋。蓋與身每面二龍,形成蒼龍教子圖。通常,用犀角雕刻成品大多製成角盃,很少製成火鐮盒的情形。這件清宮中的火鐮盒卻以犀角雕成,全器關闔時近斧形,中空,上窄下略闊,周緣薄,中間鼓起,上下可分開,重疊處甚深。上下端各有長方形孔,以便穿繫帉帶。明黃色帉帶上、下端另有雕花珊瑚珠束之。